计划网站注册网-计划网站手机版
中新网西双版纳12月2日电 (徐红 杜威)山峦连绵,满眼翠绿。虽已入冬,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门”磨憨夏意依旧。承载着中老两国友谊的中老铁路即将迎来开通运营两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云南开远铁路公安处磨憨站派出所民警们坚守一线,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夜守护线路平安运行。
图为国门铁警在中老铁路辖区开展工作。云南开远铁警供图
12月1日7时许,晨光熹微,昆明铁路公安局开远公安处磨憨站派出所所长刘光龙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忙着制定方案、部署警力、带队巡逻。
11月29日,2789名旅客;11月30日,2781名旅客……“中老铁路即将开通运营两周年,咱们可不能懈怠!”700多个日夜,刘光龙和他的“战友”们一直坚守在这里。
交班会结束后,刘光龙匆匆戴上帽子,往包里装上执法记录仪、笔记本、钳子、警用手电筒等,带着民警应远兴和王梓前往辖区重点区段。自从调任磨憨站派出所所长,辖区这段线路,32岁的刘光龙已经数不清走过多少次。
图为国门铁警在中老铁路辖区开展巡逻检查工作。云南开远铁警供图
“大家多喷点花露水,小心蚊虫叮咬。”磨憨站派出所辖区铁路线路多穿越原始森林,车子无法开到线路边,只能徒步巡查。一步、两步、三步……沿着崎岖小路,身高186cm的刘光龙弯着腰,放慢脚步仔细检查滚刺网和防护栏,发现缝隙大、有松懈的地方,就和民警们合力加固。时下的磨憨,白天最高气温达28℃,经过近1个小时的巡查,三位民警早已满头大汗。
除了92.2公里的高铁线路外,民警们还要兼顾中老国际友谊隧道及500亩货场的安全。“咱们辖区是中老铁路进出我国的第一站,每一个角落都马虎不得。”看着笔记本上完成的工作任务,刘光龙如是说道。
据了解,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已累计开行国际货物列车7000多列,跨境货物运量达570万吨,货值突破230亿元人民币。“澜湄快线”“澜湄·蓉欧线”等谱系产品不断丰富,跨境电商、冷链快线、纺织快线等新业务持续添彩,中老泰互联互通及“中老+中欧”形成有机衔接。
图为国门铁警在磨憨站开展执勤工作。云南开远铁警供图
在确保铁路线路及货场安全后,刘光龙又带队前往站区。“站勤报告,D887次列车下客444人,其中出境旅客292人。”对讲机里传来声音。“请增派警力到换乘通道。”刘光龙一边用对讲机调配警力,一边小跑着来到站台开展工作。
12时23分许,由昆明南开往老挝万象的D887次国际旅客列车缓缓进站。下客期间,不少游客纷纷拍照留影打卡。“小朋友慢点,不要靠近黄线!”“你好,请注意脚下安全……”在巡查过程中,刘光龙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旅客。
“谢谢叔叔,你的拍照技术真不错!”在维持旅客上下车秩序时,刘光龙还为21岁的大学生游客小王客串起了“摄影师”。“我们要让中外游客感受到国门铁警的温度呀!”刘光龙笑着说。
在磨憨站派出所,民警间流传着一句话:站区虽不大,但巡逻“费水、费鞋、费大腿”。每天安全巡视,执勤民警要走将近两万步;同一个问题,每天可能要回答几百遍。
图为国门铁警在磨憨站开展执勤工作。云南开远铁警供图
“这里治安状况很好,警察辛苦啦!”在候车室,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周先生,专程带着家人乘坐国际旅客列车前往老挝旅游。刘光龙介绍,在磨憨站,主要以求助类警情居多,矛盾纠纷和治安类案事件很少,这得益于他们正在积极打造的“戍边铁警”品牌。
图为国门铁警在中老铁路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云南开远铁警供图
此外,磨憨站派出所还成立了“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设立便民服务台及中老、中英双语服务岗,努力给中外旅客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作为“国门卫士”,磨憨站派出所全体民警,通过一件又一件暖心小事,赢得了旅客群众的交口称赞。(完)
中新网杭州12月2日电 (应妮 童笑雨)“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更需要认识中国。”1日在杭州举行的“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上,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叶翰识这一观点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现场。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以“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1日在杭州举行。参加“2023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33国43位青年汉学与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积极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丝路”对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作为德国人,从我的视角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杭州有很著名的阿里巴巴,上海、北京也都是各具特色的中国城市。”通过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叶翰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到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理论的描述,而是真的可以看到、感受到的具体现实。”由此他坦言,“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更需要认识中国。”
“远亲不如近邻,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交流性倡议,它极大促进了东部的亚太经济区和西部欧洲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这一倡议还将继续增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人文领域的合作,也必将继续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在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看来,今天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各国人民、国家和文化。“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作为文化试点机构之一,在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重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方面会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等场所举办中国的项目,文学方面会定期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在维也纳展示他们的作品。”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谢里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态度和决心。“各国人民都是一个大家庭,在地球村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我们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的世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菲利普介绍了哥斯达黎加大学推动汉学研究的一系列行动,包括成立拉美汉学研究所,出版中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未来,哥斯达黎加大学还计划推出中国传统音乐会和书法课、武术课以及传统医学课。“希望通过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能各美其美,而且美美与共,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出发,论述了一直到唐朝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文明所进行的积极交流。他指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极包容的朝代就能促进文化的大发展,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在当代的启示意义。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分享了三个代表浙江的“文化密码”:10000年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上山;5000年中华文明之源——良渚;1000年江南文化之源——杭州。
作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良渚论坛”将于12月3日在杭州举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