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网站注册网_(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习主席在贺信中精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指明各国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意义,再次展现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与世界携手前行的决心与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实现世界现代化的责任担当,引发了与会各国嘉宾热烈反响。
2013年,首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十年来,这一国际性会议吸引了许多外国政界、企业界、学界和国际组织知名人士参与,引发世界广泛关注。这是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又一有力注解。新时代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世界期待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国际新秩序中扮演关键角色、发出更多声音、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世界需要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这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许多国家也在探索各自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等问题,各国需要在发展道路、模式、理念方面增进了解,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相互了解、理解是化解冲突、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各国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就越能尊重彼此,求同存异,找到利益汇合点。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再次就“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了明确宣示,用中国行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价值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将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期待国际社会能从中国行动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理念,读出合作的诚意,读到发展新机遇,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方式和平台,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火热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解读。要讲清楚中国不走国强必霸歪路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天下胸怀。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会友、广交朋友。邀请天下朋友常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真实情况,消除隔阂和误解。发挥有识之士的作用,壮大国际社会理性声音。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2019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选择永久落址广州。广州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也是世界读懂中国的样本之一。我们期待,与会嘉宾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以岭南文化为窗口体会中华文明风采,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加强务实合作,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的力量。
央视评论员 【编辑:刘欢】
海峡两岸散落着众多文化名家的故居、墓园、纪念馆等,承载着两岸许多共同记忆。“东西问”推出“两岸‘名’迹”特别策划,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下,通过寻访两岸文化名人踪迹、讲述学者大家故事,以期共同追溯文脉传承,共促文化发展。敬请垂注。
中新社武汉12月2日电 题:在湖北故乡,追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考古梦”
位于湖北钟祥市老城区的中果园社区,屋舍林立,街巷纵横。1896年,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此出生。127年后的今天,中果园社区一口“双眼井”仍承载着李宅往事印记。李济,原名“李顺井”,正因家宅旁的这口井得名。位于3公里外的钟祥市博物馆,特设李济纪念馆,向后人讲述他的故事。
李济故居附近的”双眼井“。钟祥市博物馆供图
生于北京、祖籍台湾的知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在《怀念李济》一文中高度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首先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的李济,为人文科学和历史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李济(右一)与张光直在台大的照片。钟祥市博物馆供图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李济故乡钟祥,寻访这位考古学名家的足迹。
李济11岁时随父定居北京,1918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官派美国留学,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成为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
钟祥市博物馆馆长周红梅介绍,钟祥历史悠久,为楚文化重要发祥地。李济之父李权是民国文史学者,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李济自幼潜藏考古梦想,也让他一生钟情田野。
1923年,李济学成回国,先后在南开、清华任教。这位意气风发的“海归”曾在《自撰简历》透露志向:“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出来。”
此后,李济怀揣满腔热血投入田野考古。1926年,他作为第一个主持现代考古发掘的中国人,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此次发掘发现的“半割的、丝似的”半枚蚕茧,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懂得养蚕抽丝。而李济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安阳殷墟多次发掘及殷墟发掘文物资料的研究和出版。
1925-1926年陕西西阴村发掘现场。钟祥市博物馆供图
1928年,李济出任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考古组主任。20年后,史语所迁台,李济随之督运/护送包括半枚蚕茧在内的珍贵文物去往台湾。这枚极其珍贵的蚕茧,一直被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室内。
“刚到台湾,李济先生比较落寞,因为没有田野考古工作可做,”周红梅说,“直到1949年2月,他获得兼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机会,心绪才逐渐平和。”她表示,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李济总是坚守在田野、案头、讲坛。他在学术界有着崇高地位,不仅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卓越成就,还培养了一批海峡两岸优秀的人类学、考古学人才。
在李济的主持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创办并不断发展:一方面,开展台湾考古学研究和对殷墟发掘出土文物的考古学研究;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全台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与田野调查。李济创造的“三点记载法”“层叠法”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今天仍被海峡两岸考古界沿用。
在湖北钟祥的李济纪念馆里,除了聘书、若干殷墟研究手稿外,他与鲁迅、徐志摩、胡适、傅斯年、夏鼐等人的合影引发游客好奇:原来,这位考古学家与如此多文人学者皆有交情。徐志摩评价李济“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李敖称他为“迷人的学阀”。夏鼐、张光直、李亦园等两岸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七十多岁时,李济仍亲自带学生去考古工地。
1960年胡适与李济(右一)在“中研院”史语所办公楼前。钟祥市博物馆供图
1979年8月1日,是李济亲手筹建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当天,83岁的他因心脏病猝发,在台北市温州街寓所溘然长逝。台湾各界人士追悼李济,哀荣备至。
张光直感慨,李济“对于我来说,他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他体现了在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科学标准。他对在中国建立科学的学术事业怀有一种纯挚的热忱,并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一个令他的后继者渴望达到而又难以企及的榜样。”
李济的学生和亲友来到他的居所整理遗物,只找到五只木猴子、几件仿古工艺品。“李济刚进入史语所时,就同人约定: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先生一生发掘和保管的文物无数,却从未私藏一件古董。有小偷三番五次去他家盗窃,每次都空手而归。”李济纪念馆讲解员董勤文说。
记者注意到,李济纪念馆里有一尊蜡像,李济端坐案前,一手握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陶片潜心研究。据李济亲友回忆,在李济生命的最后年月,还坚持每周去一次台北故宫博物院,扶着铁架,一步步缓慢而坚毅地走到书桌前,仔细研究桌上的文物,神情专注,不厌其烦。
钟祥市博物馆里的李济蜡像。武一力 摄
在董勤文心里,李济如“高山”,是学问大家,更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她在李济纪念馆讲解了10年,希望让更多人知道,钟祥是李济先生的家乡。
董勤文说,今后若有机会去台湾,第一站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想亲眼看一看那些珍贵文物,更想寻访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的足迹。(完)